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重阳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:登高祈福的千年传统

重阳节的起源与进步 重阳节,这个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的传统节日,究竟是怎么来的呢?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先秦时期…

重阳节的起源与进步

重阳节,这个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的传统节日,究竟是怎么来的呢?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先秦时期,那时候的大众就已经开始在秋季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了。《吕氏春秋’里面就有记载,九月农作物丰收时,大众会祭飨天帝和祖先,感谢他们的恩德。这种秋收时节的感恩仪式,可以说是重阳节最早的雏形了。

除了感恩祭祀,古人还观察到天文现象的变化。在九月,”大火星”(即心宿二)开始隐退,这一现象被称作”九月内火”。对古人来说,这可不是小事!要知道,他们可是把”大火星”当作重要的季节标志。它的消失意味着漫长的冬天即将来临,因此大众会举行特别的送行祭仪。这种对天文现象的敬畏和祭祀,逐渐演变成了后来的重阳节习俗。

桓景斗瘟魔的传奇故事

说到重阳节的传说故事,最著名的要数东汉桓景斗瘟魔的传说了。这个故事在南朝梁人吴均的《续齐谐记’里面有详细记载:汝南人桓景的家乡突发瘟疫,父母不幸染病去世。悲痛万分的桓景决定到东南山拜师学艺,为民除害。

仙人费长房收他为徒,并在他学成后告诉他:”九月九日,瘟魔又要来了。”临行前,费长房给了桓景茱萸叶子和菊花酒,嘱咐他带领乡亲们登高避祸。到了九月九那天,桓景按照师父的指示,让每人佩戴茱萸叶、饮菊花酒,果然瘟魔不敢近身。最终,桓景与瘟魔展开激烈搏斗,成功将其杀死。从此,九月九登高、佩戴茱萸、饮菊花酒就成了重阳节的固定习俗。

宫廷中的重阳求寿习俗

除了桓景的故事,重阳节还有一个与长寿相关的传说。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,她的侍女贾佩兰被逐出宫廷。后来她向大众讲述,在宫中时,每年九月九日都会佩戴茱萸、吃蓬饵、饮菊花酒,以求辟邪延寿。

这个宫廷习俗逐渐流传到民间,形成了重阳节求寿的传统。汉代刘歆小编认为‘西京杂记’里面就记载了这个故事。想想看,古人对长寿的追求是多么执着啊!他们相信在特定的日子通过特定的仪式,就能获得健壮长寿。这种美好的梦想,也成为了重阳节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重阳习俗的演变与传承

从最初的祭祀活动到后来的登高祈福,重阳节的习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经过。唐代以后,这个节日逐渐淡化了早期的神秘色彩,增添了更多欢乐祥和的元素。诗大众在这一天登高赋诗,民间则进步出赏菊、吃重阳糕等习俗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古人常常把重阳与上巳(三月三)对应起来看待。汉代就有记载:”三月上巳,九月重阳,使女游戏,就此祓禊登高。”这种春秋对应的节日设置,反映了古人对天然规律的深刻领会和生活聪明的结晶。

如今,重阳节已经被正式定为”老年节”,赋予了尊老敬老的新内涵。但无论形式怎样变化,这个节日承载的祈福消灾、感恩敬老的文化精髓始终未变。每年的九月初九,当我们登高望远、佩戴茱萸时,不正是在延续着这份千年的文化记忆吗?

版权声明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