母亲的身影永远鲜活
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,可她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眼前。每当夜深人静时,我总会不自觉地想起她那双布满老茧的手,想起她在灶台前忙碌的背影。写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,不是为了倾诉悲伤,而是想把那些珍贵的记忆永远保存下来。
记得小时候,母亲总爱给我们讲她当小学教师的故事。那时的她眼里闪着光,说起哪个学生调皮捣蛋、哪个勤奋好学,语气里满是骄傲。可惜为了照顾我们五个孩子和年迈的公婆,她毅然放弃了心爱的教职。现在想想,她做出这个决定时该有多不舍?
母亲用双手撑起一个家
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母亲用她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的重担。父亲在外挣工分,母亲则包揽了所有家务和农活。天还没亮就能听见她在厨房忙碌的声音,晚上我们睡下了,她还在煤油灯下缝补衣服。
记忆中最深刻的是那年冬天,母亲的手冻得裂开了口子,血丝渗出来。我问她疼不疼,她总是笑着说:”不疼,习性了。”可我知道,怎么可能不疼呢?只是她从不让我们看见她的脆弱罢了。饭桌上偶尔出现的白面馒头,她总是分给我们五个孩子,自己却啃着玉米面窝头。现在想来,那些窝头里藏着几许无言的爱?
母亲的美德照亮了邻里
母亲不仅对我们好,对邻里也总是热心相助。谁家办红白喜事,她总是第一个去帮忙;邻居家孩子生病无人照料,她二话不说就把孩子接回家。在那个大家都过得很艰难的年代,她的美德像一盏温暖的灯,照亮了许多人。
最让我感动的是,即便生活再苦,母亲也始终保持着乐观。她常说:”日子总会好起来的。”这句话不仅支撑着她自己,也成了我们兄妹五人面对困难时的灵魂支柱。如今我们都已长大成人,各自有了家庭和事业,而母亲教给我们的勤奋朴实、乐观向上,已经深深融入了我们的血液。
母亲的遗物承载无尽思念
母亲走后,我常常翻看她的遗物: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、那双缝了又缝的布鞋、那本她最爱的泛黄《新华字典》…每一样物品都承载着满满的回忆。有时候恍惚间,我仿佛还能听见她在厨房切菜的声音,听见她轻声唤我的小名。
现在的我终于明白,母亲的爱从未离开。她教会我们的不仅是生活技能,更是一种面对人生的态度。她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:无论遇到什么困难,都要保持美德、勤奋和乐观。这些质量,远比任何物质遗产都珍贵。
写给天堂的母亲
在这个清明时节,我想对天堂的母亲说:妈,我们都很好,无论兄弟们放心吧。无论兄弟们教给我们的每句话、每个道理,我们都牢牢记在心里。虽然无论兄弟们已经离开了,但无论兄弟们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中,活在我们的一言一行里。
写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时,泪水几次模糊了视线。但我知道,母亲一定不希望我们沉浸在悲伤中。她更愿意看到我们带着她给予的爱和力量,好好生活,善待他人。这,或许就是对她最好的怀念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