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什么是病危通知书?医生为何要下达?
当医院递出一张病危通知书,往往意味着患者生活垂危。就像新闻中那个被摔伤的孩子,三次收到病危通知——这可不是普通的风险告知,而是医生判定患者随时可能死亡的正式预警!
病危通知书本质上是医疗告知文件。医生通过它向家属明确两点:一是病情已到生死关头,二是需要家属做好心理准备。你可能想问:”为什么不能直接说?非要发书面通知?”其实这是对医患双方的保障,既避免口头传达的疏漏,也让家属更清醒地面对现实。
二、收到病危通知书后该怎么办?
接到通知那一刻,相信所有家属都会像新闻里的董先生一样手足无措。但慌乱解决不了难题,这三件事必须立即行动:
1. 确认治疗方案:主动询问医生”现在最关键的治疗是什么”。比如案例中孩子依赖呼吸机,就要了解维持设备的注意事项
2. 做好应急准备:包括筹钱、联系其他亲属。医院下达病危通知后,往往需要24小时陪护
3. 留存法律凭证:妥善保管每份通知书,后续保险理赔或医疗纠纷处理都用得上
记住,此时医生的每一句话都至关重要。不妨直接问:”无论兄弟们认为我们现在最需要配合什么?”
三、病危通知书=放弃治疗?三大误区要避开
很多人看到病危通知书就陷入绝望,其实存在严重认知偏差:
– 误区一:”收到通知等于宣判死亡”
案例中医生明确表示”希望不大”,但并未宣布临床死亡。事实上,部分患者能挺过危险期
– 误区二:”必须马上签字放弃治疗”
通知书仅用于告知风险,是否继续治疗仍由家属决定。就像新闻里家长仍在坚持救治
– 误区三:”多发几次代表没救了”
下达次数与病情恶化程度相关,但三次通知的孩子也有微弱生存几率
四、怎样理性面对病危通知?(含实用建议)
当亲人收到病危通知,这些建议能帮你稳住局面:
1. 医疗方面:要求医护详细解释指标含义。比如”脑电波接近直线”具体指什么?有无波动可能?
2. 心理方面:寻求医院心理辅导。研究表明,70%的家属在接到通知后会出现决策障碍
3. 法律方面:咨询专业医疗律师。特别是涉及意外伤害(如举高高事故),保留证据至关重要
文首案例给我们沉重警示:意外往往发生在一瞬间。但病危通知书不是终点,而是给家属争取时刻的最终警报。你认为在生死关头,家属最应该坚持什么?又该怎样权衡治疗希望与现实压力?欢迎留言讨论。
(这篇文章小编将案例援引大象新闻报道,为保护隐私已隐去具体医院信息)
